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我为什么批评早教(2)
家长通过情感教育,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赖关系,温暖稳定积极互动的家庭关系。孩子会模仿,你这个时候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人,他依靠模仿形成一种自我反应的机制。马加爵要是控制住了就不会犯罪。控制不住、快速反应、无意识反应就是早期教育时形成的。家长不能给他太大的压力,我们不主张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要跟孩子说家庭的困难,这个对他有影响。
比如有个人家的孩子,喜欢搭好积木然后“哗”一下全部推倒。这就不好,没有控制能力,胡乱发泄情绪。你要教他,先放一个,再放第二个,耐心教他,只有家长才有这个心。你这样教育他,在青春期就不会有问题。早期和家长的关系如果稳固,相信你,青春期的叛逆就会有所减少,这叫做依恋。孩子要把你当做最亲近的人,他就会跟你倾诉。
执行功能也很重要,训练控制能力,儿童早期是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任性。包括社会情境能力里也有控制能力,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去控制他。我们实验室在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评测和干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7年,东南大学联合了几个部门,包括全国政协、教育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单位,请了两位非常有名的研究儿童早期发展的外国专家在全国政协和中国工程院作了报告,当时负责翻译的是文化部的一位驻外人员,她听完就哭了,她发现专家讲的这些对她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她的小孩那个时候的逆反,就是因为之前教育方法不对造成的。对自己孩子来不及正确教育了,很难过。
会议期间我把这两位专家带到一位领导那里,他们说了很深刻的话,“你们再不修改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将来会后患无穷”。我们用全国政协向国务院办公厅行文的方式,建议修改相关的教育政策,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批示。
脑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把正确的概念变成直觉教育效果最好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英语,您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为什么?
韦钰:全民都是英文教育,这个政策不知是怎么定下来的?1981年,罗杰·斯佩里教授的左右脑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说14岁之前学第二门语言可以成为母语,于是我们国家就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实际上,人有不同的记忆系统,14岁以前学是有很多好处,但是现在美国做实验,第二语言的学习每天不能少于150分钟,才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而且还不确定。总的来说,早期学习不是靠记忆,是靠环境。如果是爸爸讲英文,妈妈讲中文,孩子掌握双语就很快,就是需要一个环境。我让自己孙子小学时根本不学英文。现在他托福[微博]考一百零几,5个美国学校给了他大学录取通知书。他开心得很,小时候一直在玩,阳光得不得了,小时候就没学过英文,我就给他教了一下发音。他根本不去上英文课,英文课给老师赶出教室,到外头去玩。
记者:您相信“勤能补拙”吗?换言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商和努力各占多大份量?
韦钰:说勤能补拙,勤奋要看到哪个层次,积累是可以的,要突破,勤奋总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方法。方法不对光勤奋没用。现在我们搞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应试的教育方法,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的应试教育最大问题就是基本教育方法都不知道。第一,脑科学揭示,比如好的棋手,脑子里有棋谱,下的时候无意识的,脑子里已经建构了概念和模型,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也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东西。杨振宁讲了,这些概念变成直觉就对,我们才花大工夫,把这些大科学划时代的概念教进去,让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变成孩子的直觉。我们实验室做了一项很好的研究,用脑电的方法可以来鉴别科学概念是否真正的掌握。
棋手碰到好老师,就能学好。坏老师,棋谱都不对,怎么下?刘翔,他天赋好,但要碰到一个坏老师,基本动作教不对,肯定成绩上不去,教练很重要。教育方法要对,还要有兴趣,最后突然爆出来思想的时候,得高度集中。专家看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因为脑子里有模型。所以要教学生,意识里就要有这个结构。(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柯领:解答“钱学森之问?”——重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