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故郡 穿越历史的鲜卑往事



分类: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

金城故郡 穿越历史的鲜卑往事

  夏官营古城

金城故郡 穿越历史的鲜卑往事

  苑川勇士城遗址

  鲜卑族崛起于大兴安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权,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民族融合程度的深入,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只是,历史痕迹总会刻意或者不刻意地遗留在时光的肌理中。金城兰州,与这已逝民族有着割裂不断的联系,它总是在轻描淡写间,不露痕迹地讲述着昔日的故事。

  吐谷浑领地——阿干镇

  阿干镇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部,距离市区21公里,东接和平镇,西接七里河魏岭乡,南接榆中县银山乡,北接七里河八里镇。经过了疯狂开采的年代,如今四处遗留着大幅度工业开发后的残破。从市区出发,穿过嘈杂的市区,一片片黄土上挣扎出的庄稼地纠结在山梁上,远远就能看见黑乎乎的山脉。谁能想到,如今破败的“阿干镇”,与一千多年前的慕容鲜卑部久远的历史传说联系在一起。

  相传,慕容部落首领慕容涉归在生前便确定由嫡长子慕容廆继承大位,庶长兄吐谷浑只分得一千七百家部众,两兄弟分地而治。父死,吐谷浑与廆部失和,率部迁至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后又率部西南度陇山(今甘肃陇山),向西向南扩展,至今甘、青一带。征服当地羌、氐等族。传说吐谷浑率部远走之后,慕容廆时常愧疚、伤感,尤其是在晚年,从儿孙们争斗的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为此常常想念兄长,创作了一首《阿干之歌》,表达了对吐谷浑的思念之情: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阿干是鲜卑语,是哥哥的意思。这首岁暮击节吟唱的阿干之歌,既是对兄长的思念,也有对子孙的警诫。这段神奇的传说自然不能作为信史,但是也可从中窥视出,随着东部鲜卑人口的繁衍剧增,牧场已经严重不足,慕容部、段部、宇文部之间的战争某种程度上是因马场争夺而起。上面的传说中也可看出,吐谷浑与慕容廆之间的矛盾也因争夺牧场而起,当然,也是慕容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之后排斥庶长子的结果。这首亘古之歌,影响深远,不仅以地名的形式留在人们口头,而且与吐谷浑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甘青宁一带许多方言中仍称兄为阿干。

  这首歌发现于兰州的阿干镇,并非空穴来风,据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语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可见《阿干之歌》曾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这个地区是在吐谷浑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之内,流传《阿干之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慕容鲜卑民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阿干之歌》(注:见《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吐谷浑》;《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宋书》卷九六《鲜卑吐谷浑传》等。)《慕容可汗》《吐谷浑》(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慕容垂》《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注:《乐府诗集》卷二五)等。《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言:“吐谷浑又鲜卑别种,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认为这首歌是慕容诸燕国家至北魏建国之际的鲜卑歌,这实际上就是慕容鲜卑的歌曲。而且这首《吐谷浑》歌可能就是《阿干之歌》,或者至少是包含《阿干之歌》在内的慕容鲜卑歌曲,《太平御览》卷五七○《乐部八·歌一》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慕容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于歌》(‘于’当为‘干’之讹)。”可见《阿干之歌》的全称是《吐谷浑阿干歌》,简称为《阿干歌》,或可简称为《吐谷浑》歌。失传一千六七百年后,据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讲,在甘肃兰州附近的阿干镇一带发现,并且有人自称是前燕慕容鲜卑的后人。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从金文密码到酒泉古玉

下一篇:一张标记有误老照片 引出的敦煌与肃北往事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