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储备粮食?“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3)



分类: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

  春秋战国以后,国家建立的粮仓规模不断扩大,《战国策》记载,齐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积为丘山”。根据记载,秦、齐、燕、赵、楚等强国都很重视粮食储备,在它们最鼎盛的时候,粮仓里的粮食都够本国几年之用。秦汉时期出现一些超大规模的粮仓,如栎阳仓能储备二万石粮食,咸阳仓超过十万石。汉代最著名的粮仓是敖仓,建于河南荥阳东北方的敖山上,朝廷将中原地区征调上来的粮食集中于此,必要时可向不同方向调拨,极具战略地位。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李悝的平籴思想,创立平准法,朝廷设平准令,当市场上的粮食等物资价格下跌时,凭借国家掌握的钱币或其他物资进行收购,待其价格上涨时抛售,以保持物价稳定。该办法施行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不仅打击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而且为朝廷实现了创收。汉宣帝元康年间,粮食连年丰收,谷价降到每石五钱的超低水平,“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运用平准法,在一些地方设立粮仓,大量收购粮食。《汉书·食货志》记载:“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这种以调剂丰歉年为目的的常平仓制度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作者为文史学者)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清朝的秦安书院

下一篇:玉门甘肃鸟——“辈分最高”的古鸟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