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鹍
1945年11月18日,旅渝福建同乡会、厦大集美校友会等团体在重庆发起召开“陈嘉庚安全脱险庆祝大会”,毛泽东送来一幅单条,上面题“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字。图为: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也欣然命笔,用同一评价为陈嘉庚题词。
关于陈嘉庚主席与侨联的史记,由于资料欠缺研究者并不多……
本文作者1963年从缅甸回国就读集美侨校,在统战、侨务岗位上工作40年,利用所掌握的史料,力求做到真实,较完整的记述陈嘉庚先生从1950年回国定居,暨厦门侨联诞生之日起,以及陈嘉庚任全国侨联主席之后,为侨联事业做出的许多至今鲜为人知的贡献……
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厦门市侨联筹委会欢迎参加北京开国大典归来的陈嘉庚先生(前排左五)
回国定居 荣任主席
1949年12月,陈嘉庚在北京参加完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便先后到沈阳、哈尔滨、济南、长沙、福州等14个省、40个城市参观考察,于12月27日回到故乡集美。
1950年1月23日,厦门市侨联筹委会隆重聚会欢迎陈嘉庚先生回乡,陈嘉庚向大家介绍亲自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的经过,介绍新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成就,经过考察所见所闻,他看到共产党能打天下,也能治理天下,自己感到欣慰,信心百倍,更加向往新中国,也让家乡的乡亲和侨胞们了解祖国,参加祖国建设。从这一天开始陈嘉庚与厦门侨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厦门侨联在陈嘉庚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积极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加强社会主义教育,鼓励和协助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参加祖国建设;广大归侨侨眷与厦门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举办了一批地方公益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还创办了几个工厂和农场,及发展亚热带作物等等。
1950年5月21日,陈嘉庚离开了曾经居住长达60年的新加坡回国定居。陈嘉庚先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之后,又前往山西、青岛、南京、上海等地考察,于9月5日回到故乡集美居住。
1956年10月5日,全国侨联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全国侨联筹委会主任陈嘉庚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出席开幕式。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31名委员
组成的全国侨联第一届委员会,陈嘉庚当选主席,方方、尤扬祖、王源兴、庄希泉、庄明理、李铁民、陈其瑗、罗理实、高明轩、蚁美厚等14人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了全国侨联章程。会议确定了全国侨联的工作方针和基本任务,会议号召全国各地侨联组织,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反映归侨侨眷和国外华侨的意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加强联系国外华侨,促进国外华侨的爱国大团结,鼓励和协助归侨侨眷和国外华侨参加祖国建设;为归侨侨眷和国外华侨服务,举办和协助举办有关归侨侨眷的文教、福利及其他公益事业。
1959年8月7日,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在福州成立,参加大会的有各地侨联负责人和归侨侨眷代表200多人,全国侨联主席陈嘉庚到会作了指示。会上全体代表听取和讨论了关于目前形势、一年来全省侨务工作,省侨联筹委会工作的报告,一致表示拥护。大会选举王汉杰为省侨联主席,郭瑞人、林采之(厦门)、林珠光(永春)、柯朝阳(同安)、刘成鹏(致公党)、郭健等6人为副主席,林珠光兼秘书长,魏文基、陈德润(厦门)为副秘书长。大会期间,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工委副主委刘成鹏,印尼中华总会副主席、生活报社社长黄周规在会上谈了他们参加大会的感想和今后开展侨务工作的意见。
上世纪50年代,在厦门、在福建、在广东乃至在全国侨联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与陈嘉庚的“爱国、敬业、诚信”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957年12月12日陈嘉庚带领出席全国侨联第一届第二次会议的委员参观集美学校。左起方方、陈其瑗、陈嘉庚、庄明理。
南侨之光 永照后人
1954年2月23日,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集美侨校)在集美敬贤堂举行建校典礼,参加典礼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金海、中共市委统战部部长李文陵,市侨联主席林采之等。陈嘉庚委员在典礼大会上说:人民政府非常关心侨生。从各方面予以入微的照顾,并介绍该校建设情况及运动场所的扩充计划,号召侨生们要厉行节约,养成优良品德。厦门市侨联主席林采之对侨生热爱祖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回国学习的精神,表示赞扬,鼓励侨生们,要遵照陈嘉庚委员的教导,克服在南洋与回国后在生活上的某些习惯不同的困难,好好学习。建校典礼在严肃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各方面的伟大成就,海外华侨全心向往祖国,纷纷把子女送回祖国就学,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海外华侨的迫害和对教育的摧残日益残酷,因此回国就学的华侨学生逐年增多。为了适应这一客观上的要求和解决回国赶不上祖国各校招生考试与部分虽然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的华侨学生的就学困难,陈嘉庚根据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的意见,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在集美创办华侨补习学校。
中央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53年特别拨款60亿元委托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陈嘉庚在集美建筑校舍,并于同年10月开始筹建工作。
陈嘉庚亲自选址、计划和设计,并亲临工地指导,仅用两个多月,部分校舍便投入使用,1954年1月4日正式上课,至2月20日就有来自泰国、印尼、马来亚、缅甸、菲律宾、日本等国的281名侨生在新建校舍开始了学习、膳宿。
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建校建楼要旨,历经4年,以“南侨”为名的具有南国风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四座一排,逐排层层加高,16座校舍,如同层峦叠嶂,务实又美观的侨校校园,体现了民族风格。
该校与一般中学有些不同,是从初中预备班至大学先修班的一种补习学校。他的目的是照顾华侨学生,帮助回国华侨学生顺利就学。其任务是提高华侨学生的文化和政治水平,作为投考正规学校的准备。凡是回国而未考进正规学校的华侨学生均可随时进入该校,按不同程度,编入不同班级。通过一定时间的补习以后,由该校介绍投考适合于其程度的学校和班级。
同时,陈嘉庚对侨生要求非常严格,强调说:“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侨生也不能例外。侨生回国,政府有特别优待,但是非仍要分清,不能因为他们在国内没有亲戚,就可以随便容许胡为乱作,就可以宽恕,就可以不讲是非。”他希望侨生“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遵照陈嘉庚意愿,厦门市侨联也协助集美侨校做好招生工作,及侨生的思想教育、辅导华侨学生升学、介绍归侨就业等工作。每逢寒暑假,大批在侨校无家可回的侨生,市侨联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好假日的各种文体活动,过好节日,并拨出活动经费,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五一、六一、端午等节日,侨校还举行大会餐。侨校校长陈曲水先后也兼任厦门市侨联名誉主席、省侨联名誉主席,并出席全国侨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
许多侨生来到侨校,在新校舍中学习、膳宿,无不感到舒适。加以生活上、经济上有困难的,人民政府及时替他们解决,享受人民助学金、生活费或医疗扶助,以及领到棉被、棉衣。侨生占全校人数的35%,因此侨生们深深感激人民政府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纷纷表示要学好功课报答祖国。
没有陈嘉庚的倾资办学,就不会有集美学校;没有陈嘉庚克己奉公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坚韧不拔的兴学毅力,就不会有集美侨校(现更名为华大华文学院),也不会有我们众多的华侨学生……
热情接待回国华侨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国观光的侨胞日益增多,厦门市侨联接待工作也随之增加,而且来厦门的多数华侨都想到集美拜访陈嘉庚先生,陈嘉庚自然也把侨联接待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大事,总是热情接待来访的侨胞,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介绍祖国的建设情况,解释有关侨务政策,热心支持他们在家乡创办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福利事业,甚至亲自带他们参观集美学村,帮助他们解决和反映有关问题。
1952年7月,第二批缅甸华侨观光团共30多人,在徐四民团长的率领下来到集美,受到陈嘉庚的热情接待。
1952年9月25日,以陈福顺为团长的第三批(37人)缅甸回国观光团带着缅甸广大华侨爱国热情离开缅甸,回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庆盛典后,并与印尼、印度、朝鲜华侨回国观光团,及马来亚、泰国归侨代表团共120多人,经历80天,经过14个省份,参观了15个大小城市,之后他们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陈福顺一行回到厦门后,在市侨联主席林采之的陪同下,乘坐专轮从厦门到集美浏览,受到了陈嘉庚的热情接待,陈嘉庚亲自带领团员们参观集美学校,新的建筑和新的人文风貌给观光团留下说不尽的话题,也让他们带走了祖国政府和人民对海外侨胞的关怀。陈福顺祖籍厦门,集美商科学校毕业,1925年跟随陈嘉庚赴缅甸,在陈嘉庚创办的公司任职,曾参与创办南洋中学和仰光集美学校,并兼任两校副校长。1971年回国定居,1977年后历任中国侨联常委、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
1952年12月,印尼观光团团长司徒赞回到印尼后,在侨界广泛宣传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我对新厦门的印象》一文中写道:“在集美,我们会晤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创办人陈嘉庚老先生,今年已是80高龄,但是精神却非常矍铄,陪同我们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半小时,巡视集美全校及复兴后的集美工程。他老人家精神非常好,走路无须人家扶持,一路当先,健步如飞,拾级上四五层高楼,也无倦容,他老人家那种热心教育,服务桑梓,为国家造育人才,始终如一的精神,尤其令人肃然起敬。”
1956年10月,新加坡、马来亚一个庞大的星马工业贸易考察团访问我国。刚刚上任的全国侨联主席陈嘉庚在北京会见他们,许多成员都是他的老朋友,有同事和亲戚(家族)。对于他们,陈嘉庚先生,既作为自己家人又以贵宾相待,在公开场合以主人身份,称“贵我”两国;私下交谈,则以长辈、平辈、自己人相称,一见如故,毫无拘束,他唯恐考察团不熟悉中国的国情,处处加以指点;他极关心考察团与国家贸易部门的贸易合作,使考察团成员深受感动,称赞陈嘉庚主席对考察团的“关怀备至,鼓励有加”。
10月18日考察团抵达厦门,陈嘉庚提早一天赶回集美。20日考察团和观光团(共200余人)分批到集美参观,陈嘉庚亲自介绍,亲自带领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多小时,10月天气闷热,累坏了不少考察团成员,但他们在长辈面前又不好意思停下来休息。陈嘉庚向观光团介绍了海堤建设情况和集美侨校发展情况,观光团对厦门连接集美海堤的工程极感兴趣,曾经出资建设漳厦铁路的60余岁的华侨苏公杰说:“在海外听说祖国建设一日千里,回来一看祖国的前进可以说是一日万里。”
中午陈嘉庚主席在集美侨校食堂设宴招待,吃的是集美本地的普通菜肴,但对陈嘉庚嘉来说,这是他自己回国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宴请。
带动归侨侨眷与全国人民一道前进
1949年9月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陈嘉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后,鹰厦铁路于1953年1月投入设计,次年动工兴建,1957年4月12日正式通车……
1957年12月11日,150多个归侨、侨眷和侨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通过鹰厦线路来到厦门,参加全国侨联第一届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这是新中国诞生8年来首次在福建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因而受到省市政府的重视。会议期间,福建省长叶飞、厦门市长李文陵以及省市政协和厦门市侨联、工商联等有关团体,都先后协助并设宴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侨联委员和列席代表,不但欣赏了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地方戏剧,还品尝了蚝仔煎、土笋冻、炒面线等厦门传统风味。有人说这次会议有“三饱”,不仅思想上丰收,还大饱口福和眼福!
从12月11日起,委员们共聚一堂,开了8天会议,通过听报告、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等形式,认真探讨中央政府制定的国内外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并研究贯彻的具体做法。
委员们根据陈嘉庚主席在开幕式上指出的:“……归国华侨及侨眷必须向国内人民看齐,把参加劳动生产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针对归侨侨眷所存在的“特殊感”,及要求不合理的特殊照顾,一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张楚琨委员在《照顾华侨的界限问题》的专题发言中指出:照顾要有界限,应该根据“从六亿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来照顾。为了正确认识特殊照顾的意义,会议还对物资供应、劳动生产和侨生、侨属子女升学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讨论时,同安县侨联主席柯朝阳感慨地说:“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我有个儿子在南京读书,品学一向很好,没想到近来也跟人家一起申请助学金。我知道以后就立即去信要他退还。他却回信说学校已发了,不好退还。我再去信给学校,要求对他严加教育。”柯朝阳的这一番话,确实使那些只想享受国家照顾、不愿担负儿女教育费用的人们听了也会感到惭愧。
全国侨联副主席黄长水说:宪法上人人平等,不管归侨、侨生,都要遵守法纪,不能过分迁就,因为送子女回国,都希望成为好孩子。庄明理副主席认为今后侨联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侨生的思想教育,并要多与海外家长联系,共同来做好侨生的教育工作。
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常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他说:华侨初回国犹如新娘子,照顾只能二三天,总不能长期不参加家务劳动。而所谓照顾,主要是照顾华侨初回国的不习惯,而不是说华侨比工人、农民等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功劳大。他还引用闽南俗谚“第一代是点盐滴醋,第二代是宽衣阔裤,第三代是典田卖厝”这句话来说明加强侨生教育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委员和列席代表们在陈嘉庚主席的陪同下参观了集美学校。还参加了厦门口岸出口商品展览会,参观华侨博物院、厦门大学以及鼓浪屿、南普陀等名胜风光。在参观厦大生物系学生、印尼侨生周才喜(他向厦门市侨联倡议的)开辟的热带作物试验园地时,连贯委员看到蚁美厚、王源兴、罗理实等老归侨摸着含羞草不见立刻有反应时,便打趣地说:它们看你们都是南洋的老朋友,才不含羞哩!这话逗得人们开怀大笑。
整个会议和活动,都体现在陈嘉庚倡办的集美侨校校门上左右两侧的8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响应倡议筹建华侨博物院
创办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
陈嘉庚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也将教育理念成功融入了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的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嘉庚在创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中写道:“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由于“学校为学生而设,图书馆为知识分子而设”,而“博物馆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而且还具有“用形象来表现内容,不假文字间接传达”的特点,因此“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的常识”。他认为厦门是福建华侨出入的门户,很有必要设置华侨博物院,以使他们有机会重温自己的历史,因此陈嘉庚带头,捐赠10万元人民币,全国侨联领导、厦门侨联领导和归侨侨眷庄希泉、王源兴、尤扬祖、洪丝丝、黄钦书、颜西岳等20多人也积极响应,踊跃捐赠,共得资金人民币37万元。1956年9月在蜂巢山麓破土动工,1959年5月落成开幕,牌坊式、仿古石雕建筑的正门门额上雕刻的“华侨博物院”五个镏金大字,是廖承志同志所题,五层高的宫殿式院楼,斗拱飞檐,气势轩昂,都是陈嘉庚亲自策划和设计。
关于名称,之所以称“院”,是因为陈嘉庚当年的设想宏大,准备日后扩建为4个馆。作为首期工程,华侨博物院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不仅开创中国华侨博物馆的先河,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陈嘉庚一开始就与厦大人类博物馆馆长林惠祥(厦门侨联筹备委员会主任)教授策划华侨博物院和商谈厦大人类博物馆并入华侨博物院的具体事宜,似聘请他为首任院长,不幸林惠祥教授于1958年去世,使原计划落空。
1958年陈嘉庚虽然患了鳞状上皮肤癌,但对华侨博物院的建设仍没放松,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后,他安排在1959年5月14日举行开幕典礼,坚持从北京回到厦门参加,以86岁高龄,右眼基本失明,每天要服药止痛的病弱之躯,亲自主持了开幕式,会上他讲了博物院的创办、筹备过程、意义、总的设想。会后他精神抖擞地站了起来,带领来宾参观,并介绍陈列内容,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来宾。
华侨博物院建院60多年来,对传播知识,系统介绍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对促进学术研究,开展海内外华文交流,对外联络,团结海外华侨华人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对外联络的窗口,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与发展,将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961年8月12日凌晨零时15分,杰出的华侨领袖,一代伟人陈嘉庚主席,因全身机能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参考资料:《厦门日报》《鹭风报》《张楚琨诗文选》、张其华编著《陈嘉庚在归来的岁月里》《厦门政协文史丛书》)
(本文作者为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名誉教授、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