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贵州全年连遭春夏大旱,受灾农田588.1万亩,全省各级干部第一次肩负起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旱夺丰收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1700多人下乡和群众一起投入抗旱保苗。恢复、整修和兴建了山塘5 732口,渠堰1.37万道,水坝2 271座,水车、筒车5 669架,挖井1 616口以及其他一些抗旱设施。同时,续建完成惠水涟江引水灌溉工程,工程设计灌溉面积0.15万公顷。1952年,根据当时政务院提出的“由局部的转向流域规划,由临时性的转向永久的工程,由消极除害转向积极的兴利”的水利建设总方针,本着“尽先兴修容易举办而收效较大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力发动群众,整修和兴建农村中的塘堰、渠坝等小型 ......
上一篇: (四)农业贷款投入量增加
下一篇: (二)“大跃进”及调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