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天才”的诀窍:让孩子发挥天分,学校最好开启三类课程



作者:佚名       来源于: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中学教育的使命是探索天赋,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然而,长期以来,教育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了学习优秀的学霸教霸和考试高手,却无法真正培养出天才。如今,在缺乏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时代,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都受到了压制,人们似乎忘记了教育的最高责任是培养天才。

当人们追求功利的时候,他们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基本常识:孩子学习不是为了获得一知半解的知识,更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技能(因为中学教育并非职业教育),而是为了培养对自我的文化智慧和天赋的认识。还有什么比发现自己的天赋更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呢?孩子肩负着发展自己天赋、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崇高使命,只有走出学校,才能真正接受到先进教育的熏陶。

有人说,我们是精英教育;有人说,我们是贫民教育。其实,我们连真正的教育都没有,只有大量无意义的死记硬背。

中学阶段是创造力最强的时期,青春激荡,热情如火,想象力的限制较少,不尝试一些创造性活动,就是对天才的扼杀。诗人在二十岁左右最有灵感,科学创新的黄金年龄也在三十到四十岁,而我们的孩子从中学到四十岁的黄金时期,都经历了什么创造呢?

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的灵感是在中学阶段产生的呢?基础教育和创造实践几乎没有联系,却将孩子残酷地丢进了海洋中,这是多么荒谬!如果我们把爱因斯坦也关进海洋,相对论还会存在吗?

培养天才的中学教育必须包括三种课程:科学创造、艺术创造和社会活动。科学创造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天赋;艺术创造课程培养艺术精神,发展艺术天赋;社会活动课程培养社会责任感,发展政治天赋。这三种创造性实践包含了未来创造性工作的方向,指引着未来发展的道路。

每个孩子都应该用热情去探索这三种创造天赋,总有一种适合自己,从而产生兴趣,并最终发展出对自己天赋的信仰。

教育的根本失败在于神化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孩子对自我的探索,对自己个性和思维能力的了解,使得他们的生命变得茫然无知。孩子学习的首要责任应该是探索“自己是谁”和“走向何方”的文化问题,其中,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的探索至关重要,而不是陷入狭隘的知识技能之中。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会自然地产生兴趣,并开始观察和探索自己,发现想象力出众,情感体验敏锐而深刻,这就是文学天赋的强烈预兆。如果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灵感的闪现、奇思妙想的涌现,想象力活跃而富有成效,那就显示出了文学艺术天赋。

阅读经典,尝试创作,在想象力和情感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难道不是文学天赋吗?这种教育有什么神秘之处?又有什么难以做到的呢?

然而,长期以来,孩子们根本没有进行文学实践,他们既不读名著,也不创作文学作品,考试也决不需要天赋。那么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有文学天赋呢?调查一下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发现自己的天赋、写出具有天赋的作品,并且坚信自己拥有天赋呢?为什么文学专业很少出现文学天才?

文学实践标志着想象力和情感天赋,也是艺术天赋的标志。我们有很多孩子学习美术或音乐,他们选择了艺术专业,但有多少人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艺术天赋呢?即使拥有鲜明的艺术天赋,孩子们往往也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地去探索自己的天赋,高考的艺术科目也只注重操作技巧。据说美术有创作考查,但相信普遍水平并不高,因为只是简单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选择艺术专业往往只是因为文化学科跟不上,被迫选择了艺术道路。如果学习品质都不出众,又怎么能发展出艺术天才呢?

虽然科学创新不太容易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启蒙科学精神很困难,或者无法培养科学天才。科学家的传记、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科学定理的实践,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实践等等,都是启蒙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如果孩子对科学活动有着自然的兴趣,那就是天赋的信号。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就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并且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发达国家的中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难道我们的孩子就无法进行科学创造吗?有多少孩子在毫无意义的技能训练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们的天赋都还沉睡着,又何谈科学大师呢?

所以说,中学教育的失败在于将知识和技能神化,而忽略了孩子对自我生命的探索,对自我个性和思维能力的了解。这使得学生们对生活一无所知。孩子学习的首要责任应该是探索“自己是谁”和“走向何方”的文化问题,其中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的探索至关重要,而不是陷入狭隘的知识技能之中。




上一篇天赋论:天赋教育

下一篇天赋与教养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